名师风采
中小学教师—王维珍 |
发表日期:2018-02-01 |
情系山村育桃李 ——记招远市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教师王维珍 她甘为人梯,用双手、用责任架起学生成长的通途; 她甘为春蚕,用文化、用智慧编织学生成功的梦想; 她甘为园丁,用爱心、用汗水培育校园稚嫩的花朵。 她就是招远市金岭镇邵家初中语文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模范教师王维珍。三十年来,她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一支粉笔两袖清,三尺教坛绘人生。她虽已年过半百,却至今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学,肩负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 走近她,瘦小的身躯让人感到含辛,可恬静的微笑又总让人感到她对教书育人的无限激情。 情传学子 大爱无疆 王维珍爱教育,更爱她的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一根“朽木”都是栋梁之才,每一块“顽石”都是未凿的美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她用心育人,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学生。学生病了,她就端水送药。学生情绪不好,她就促膝谈心,学生遇到困难了,她就倾尽所能去帮助,无微不至去关爱……班里有一个叫丁伟的同学患有严重的癫痫病,经常抽风发病。暮秋的一天早上,王老师到班里晨检,都快上课了,丁伟的座位上还是空的。她立即打电话给家长,得到的答复是孩子早在半个小时前就从家里出发了。 “坏了,可能要出事儿。”她立即开着车沿着孩子上学的路开始寻找,大约走出十里多路,只见发病昏厥的丁伟正倒在路旁的排水沟里,情急中的她不顾连日发作的关节炎,纵身跳到含有冰茬的水沟里,一把将尚未清醒的丁伟抱在怀里。她轻轻地拂去孩子身上的草屑,擦干净他脸上的泥土。闻讯赶来的家长见此情景,感动得一时间竟半句话也说不出来。第二天,这个淳朴的家长到山上挖了一袋子野菜,让孩子带给王维珍。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可王维珍捧在手里俨然捧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单亲家庭的李小丹,她为其购买衣物;贫困生刘梅,她为其交学费;成绩不好的王讯,她送书送教进家……她就像妈妈一样关爱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一位06级的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可父亲的白血病却花尽了家中的所有积蓄,面对如此窘迫的家境,懂事的孩子多次请求辍学。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维珍急忙带上一千元来到学生家里:“这个先拿着,后面的学费问题你找我。”“真没想到,俺儿都初中毕业7年多了,王老师还牵挂着。”家长老王至今记着她的好。 三十个寒暑变迁,人们记不清王维珍资助过多少个贫困学生,也记不清她送出去了多少杰出的学子考上大学。她只知道,她播种的是爱,收获的是学生的成长、家长的微笑:曾经在她鼓励下刻苦攻读的学生,送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曾经家境贫寒接受她救助的学生,送来了节日祝福;曾因她踏雪夜访感动而返校的学生,偎依在她的膝下诉说师生深 情;即使走在街头路旁,也总会有家长拉着她的手倾诉着对她的感激…… “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三十年来,王维珍就是这样用心诠释着一名教师的责任担当,谱写着一曲曲爱的乐章。 学无止境 敢为人先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王维珍就有一个梦想---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带着这个朴实的梦想,她一路追寻,一路探索,在教育这块圣土上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为了追求至善至美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王维珍一直在语文教研这个领域里探寻。她研究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堂民主化”;实践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多次到长岛、莱州、上海、北京等地学习。并在汲取别人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语文课上,她引领学生去触摸秦砖汉瓦的温度,去领略大漠孤烟的壮阔。她多次承担镇、市两级公开课,执教的语文课《春》被评为烟台市优质课,制作的课件《沁园春. 雪》获烟台市一等奖。她撰写的《醉翁亭记》教案也被编入山东省优秀教案集。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将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汇集成册,撰写的教学专著《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她除了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外,还不断探索,大胆尝试,积极承担教科研任务,先是参加了题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研究”的烟台“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然后又开始参加并主持了题为“农村初中校内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的“十二五”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先后撰写了大量的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关的专业论文,其中,《不要让学生犯罪成为永远的教育之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教研创新导刊》;《试析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教学与研究》上。 她家里有九十多岁的公婆、八十多岁的父母和养父母需要照顾,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但她从没因私耽误一节课。2010年,婆婆因直肠癌住院,身兼班主任和两个班语文教学的王维珍,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把远在济南工作的女儿叫回来伺候婆婆,自己则白天上课,晚上、周末去医院护理。病房里,她一边看着婆婆打点滴,一边批改着学生的作业。也就在那一年,她执教的两个班语文中考优秀率竟达到了37.8%,合格率92.6%,名震全市。三十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自己所挚爱的教育事业,她所执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走在全市前列。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烟台市名师,她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搭建互学、互动、互相研讨的网络平台。发挥自己对其他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实现了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共同提高之成效。她在语文组开展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帮带活动,以师带徒,双方相互学习,共同研讨,就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开展 “师徒平台互动研讨课”活动。她经常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听评指导她们的课,和他们一起打磨课例,指导改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很快成为学科教学骨干,教学成绩在全市闻名,先后有三名青年语文教师的课被评为烟台市优质课。作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资源库成员,她还承担着对全市青年教师的培训任务,近几年来她先后多次给全市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举办了《如何备学生》、《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师职业道德》等专题讲座,指导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老骥伏枥 志在百年 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虽然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可谓功成名就了。可年过半百的王维珍依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因为她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书育人,学生为本。工作中,她时常用心思考:身为教师,我为什么而来我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做为名利,走错了地方;图清闲,入错了行当。当教师能做的,只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学生的需求永远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害怕写作文是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王维珍经过一番思索,决定在学校成立一个文学社团,定名为“舞墨轩”,同时出版校刊《语溪》,希望所有学生将涓涓语言小溪汇成文学的海洋。校刊开辟了校园采风、青春风铃、诗海浪花、散文小说、写作指导、杂感随谈等栏目,每期推荐一名社团之星。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读书写作热情。而王老师也忙碌起来,组稿、拍照、编辑、印刷,工作量虽然加大了,但王维珍却乐在其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在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作为一名班主任,学生的一言一行总让她牵挂。一段时间,校园走廊里到处传唱着“阿哥阿妹情意深”的流行歌曲,这让王老师感觉到,适合孩子们吟唱的歌曲太少。于是,她萌生了创作校歌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校长的认可与支持。不久,由她亲自作词的旨在传承文明、激发理想、砥砺人生的校歌便新鲜出炉,并很快传遍校园。 为打造书香校园,营造育人环境。王维珍还和学校的领导、老师精心设计墙壁文化、餐厅文化、班级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以先进的英雄模范激励学生。为此,她利用节假日多方走访老校长、老同志,搜集资料,构建校史室,开辟了招远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清贫淡泊何足道, 汗水浇灌桃李芳。三十年来,王维珍就是这样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她的所言所行让人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 王老师老师正在与学生谈心交流 王维珍老师在指导青年教师备课 王维珍老师正在讲课 王维珍老师正在与青年教师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