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高等院校教师-王枚 |
发表日期:2018-02-01 |
德技双馨的引路人 ——记烟台职业学院教授王枚 烟台职业学院教授王枚,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她自1988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立足讲坛,教书育人,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水平突出,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学生欢迎。她关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每次课堂授课,主动带领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德技双馨的引路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王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工作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带领团队成员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自身工作,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在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她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出许多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学生对口就业率高。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教书育人专业建设中,带头人就是这个火车头。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王枚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为名利、甘愿奉献,保持高昂的工作热忱。在师生团队建设初期,为准确把控区域产业升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方向,自2009年到2011年近两年的时间内,每周二、周四下午,王枚为团队担任“免费车夫”,带领团队师生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项目调研,主要是RFID和自动泊车车位检测技术应用方面的探讨,期间从未收过企业一分钱。企业负责人被团队的行为所打动,欣然接纳团队师生加入企业项目的研发。师生团队很快融入校企合作的氛围中,各项目的开发也取得新突破。在此过程中,有荣誉,她让出;有利益,她推辞;有困难,她解决,王枚因此获得了团队师生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育人质量,培养的人才非常符合社会需求。比如,2012届毕业生陈锟在校期间,王枚利用周六周日或下午课余时间带领他和其余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在这期间陈琨逐渐了解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在王枚的鼓励支持下,毕业后的陈锟开始创业,入驻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注册成立烟台天下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员工近40人,主要生产共享单车的智能车锁和开发移动服务平台,车锁生产数量2017年预计突破1500万套。陈锟与王枚一直保持联系,技术上碰到问题,王老师是他的坚强后盾,而公司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平台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干劲。2015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姚子扬,目前担任烟台艾欧特投资集团旗下子公司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项目经理,全程参与公司药品监管项目规划、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其优异的表现得到公司的好评。他们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也促进了专业学生的就业。在王枚的引导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综合素质整体逐年稳步提升。 王枚立足三尺讲坛,教书育人,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水平突出,教学效果优秀,得到师生和社会的认可。她连续多年被评为烟台职业学院“教学先进个人”和“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2011年、2015年连续三届被评为烟台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2011年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12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授予“烟台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授予“烟台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为学院发展作贡献 工作中,王枚讲究工作方法,脚踏实地、讲究实效,积极学习新知识,把握工作原则、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探索创新工作模式、讲究工作艺术,勤勤恳恳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时时刻刻按照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标准要求自己。 王枚具有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工作态度好、办事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带领团队成员认真学习,遇事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在学院国家骨干院校的创建过程中,她加班加点,不计个人得失。在规定期限内,为受中央财政资金资助的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修订建设方案多达78个版本,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6个方面,制定了198个验收要点。积极制定办法措施,鼓励、激励团队成员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养成认真扎实的工作学习作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王枚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2005年受学院指派到英国ANGUS学院和ABERTAY大学访问学习;2007年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教学团队;2008年作为骨干教师成功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特色专业;2008至2009年完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教学团队的申报;2008年9月到2009年7月在清华大学高速图像研究所进行国内访问学习,获得“优秀访问学者”称号;2007年、2011年先后考取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证书; 2016年带领团队申报山东省视频图像大数据处理分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师生开展进一步工作、提升专业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服务社会作贡献 王枚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目前确定“复杂环境下目标检测定位技术”、“低分辨率模糊图像超分辨率复原算法”、超高频远距离RFID技术及应用和现有算法的嵌入式,实现4个专业方向作为师生的主要研发重点;积极与烟台惠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烟台中正新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赢点,发挥团队成员的技术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王枚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坚持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通过系统的项目引领,促使师生快速成长起来。目前团队吸引年轻教师3名,学生社团3个,学生近20人,为校企合作开展教书育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枚在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方向上取得优异的成绩。2006年主持的“数字信号多分辨率分析”获山东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2007年结题的项目“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和“治安交通监控系统”分别获山东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0年主持的“实测车辆图像目标检测识别技术研究”获山东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5年主持的“超恶劣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汇聚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及应用”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王玫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冷链管理系统”、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视频分析智能终端与移动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智能动态车辆图像信息处理识别分析系统”、“特征融合的车辆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及市科研项目等9个科研课题,均已通过鉴定,鉴定结论多为综合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其主持在研的省市教科研课题6项,分别是:“复杂环境下车辆图像目标检测识别技术及应用”、“低分辨率模糊车辆图像的超分辨率复原技术及应用”、“基于Hadoop技术的全产业链电商平台研发”以及国家“十二五” 教研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山东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研究”等。王玫目前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包括“交通路况检测系统”、“交通信号灯及隔离栏系统”、“路面积水积冰检测方法及装置”、“时钟同步方法和装置”、“基于节点底层安全等级的数据存储和路由方法及节点”、“基于数据通信的交警车辆检测平台”、“虚拟机资源整合系统及方法”、“业务流量监控方法及装置”、“一种层次化服务质量调度方法和装置”、“一种基于电子检测的视频文件播放平台”、“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快速移植方法及其装置”、“一种三维重建方法及系统”、“一种网络个人录像业务实现的方法及装置”、“拥堵等级网络识别系统”、“具有功率放大电路的智能交通标志牌”,申报获得受理的发明专利2项:“一种实用的模糊车牌图像复原方法”和“一种LED路灯节能方法”等。近年在《光学精密工程》、《武汉大学学报》、《光电子·激光》、《山东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期刊和一些著名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有35篇已被SCI、EI、ISTP收录。在团结协作过程中,王玫率先实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吸引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注重凝聚提炼师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倡团结协作、专注做事,提高了团队工作成功的几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大胆创新,在校企合作开展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多方位发挥教书育人模范带头作用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一项主要职能,王枚2009年加入九三学社,经过学习,参政议政的意识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7年,她当选为烟台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提出了多项优秀议案,比如《关于强化无线上网安全的建议》和《关于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等。《强化防范校园电信诈骗意识培养的建议》紧跟时代步伐,从“互联网+”教书育人方面出发提出安全教育需求。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中,撰写了论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并积极申报课题,开展了“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研”工作。积极参与“扶贫助困”工程,资助两名海阳市女童完成义务教育期间的学习。对授课班级学生深入了解,从各方面关爱学生,从心理上走近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引导其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积极融于“智力惠民工程”,增强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2013年、2015年、2016年被评为九三学社优秀社员。 面对已经取得的众多成果和荣誉,王枚始终坚持谦虚勤恳的工作作风和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地在科学研究领域里辛勤播种、耕耘,为教人育才发光发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学生上课 手把手指导学生 开设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