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高等院校教师-魏建 |
发表日期:2018-02-01 |
用丹心热血谱写教书育人大业 ——记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魏建
在山东师范大学,提起魏建教授教书育人的业绩,几乎是有口皆碑。 魏建教授有很多荣誉和头衔: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齐鲁文化名家、国际学术组织的执行会长、国家级学会副会长……但他最重视的称呼是——“魏老师”!在他心里,学生为重,讲课为重,其他都轻。这就是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最朴素、也是最可贵的禀赋。 “火”的课堂源于“美”的创造 魏建的课讲得特别好,他为本科生开的选修课尤为火爆。有篇网文《选修课,拿着马扎也要听》就是说的魏建:“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提起这个名字,就算整日逃课的男生也会收起懒散的模样,也会流露出尊敬的目光……没有人为了凑学分选他的课,因为‘占位’太麻烦了。学生们会牢记他上课的时间地点,头天晚上的晚自习还没开始,整个阶梯教室都被书本占满了,没抢到的,只要把马扎放在过道上,也算是占一个位。第二天上课,整个过道都坐得满满的,包括很多蹭课的学生。”没建新校区的时候,学校教室紧张。魏建的选修课安排在最大的教室,还是屡屡发生抢座冲突。山东师大新校区建成以后,教室多了也大了,不用抢座了,但老校区想“蹭课”的学生就困难了,那得赶几十公里的路,但为听魏老师的课,他们一跑就是整整一个学期。 魏建的课为什么“火”微信上流传的《写在魏建老师<中国现代小说史>结课后》,其中有这么一段:“很多人都喜欢魏建老师,说他是文学院的全民男神,他讲的课出神入化。魏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常常讲着讲着就在讲台上自己就深入进去了,讲什么像什么……”这道出了“火”的重要原因——魏老师把课讲得很“美”,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有一天晚上,他正为第二学位班的学生讲中国现代文学课,突然,停电了!眼前一片漆黑,黑暗中听到魏老师的声音:现在有两种选择,一是休息一会儿来电我再讲;二是我现在摸黑继续讲。学生们都说:讲!接着讲!魏老师幽默地说:那我就“瞎讲”了。他继续讲起来,“瞎讲”都能讲得引人入胜,只可惜看不到魏老师丰富的表情了!不知是谁打开了手机上的手电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所有的手机电筒全打开了!黑暗的教室忽然变得像晚会似的,手机的光芒越来越像演唱会上观众手里的荧光气氛棒,同学们就像拥戴歌星一样,一边欣赏着创造“美”的课堂讲授,一边表达着对一位教师明星的敬意! 育人之“美”,不仅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还应该是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启迪与开发。在课堂上,魏建善于用声音、表情、以及多种体态语言创造生动的形象把课讲“活”:他一个人一台戏,进出于教师、作家、人物等多个角色之间;他善于用情感的力量打动学生:讲悲剧他能让学生落泪,讲喜剧他能让学生开怀;更重要的是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他所能调动的各种手段,培育学生向往真善美的心灵,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育人需要“美”,更需要“爱” 在山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魏建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教好一堂课不难,难的是教好每一堂课。”他说过,并用行动证明:教好一堂课,只需要上进心;教好一门课,需要加上责任心;教好一年的课,还得再加上良心;年复一年都能教好每一堂课,那就得靠博大的爱心! 研究生给本科生教育实习时,魏建担任指导教师。他们初步感知了魏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提前两个月,魏老师就给实习生开“讲座”,教给他们如何备课、讲课;第二步,指导实习生充分备课,认真修改每个人的讲授提纲;第三步,反复修改实习讲稿;第四步,实习生模拟试讲,魏老师听课及时指出不足,毫不含糊地要求实习生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到正式上讲台的前一晚,魏老师又打电话提出修改意见,并叮嘱:明天一定要早起,坐7点的校车,带好水杯…… 一次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的魏建,对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与祝福——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的,魏老师总是想着他的学生,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为学生多做些什么 2014年4月,学生杨效斌因患病需要每天喝中药,而面临毕业,无法回家。医院给了一个疗程的中药汤剂,要求全部冷藏,每天只能喝一袋。可杨效斌宿舍里哪有冰箱啊!正当绝望之际,得知此事的魏建,让杨效斌把药冷藏在他家的冰箱里,每天在约定的地方为他送药。魏老师没时间时,就让他夫人送,就这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从未有过一天间断…… 2015年3月,学生徐厚猛的父亲因病去世。痛苦、绝望之时,他找到魏建:“老师,我的母亲很久之前去世了,我的父亲又不在了,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啊”一个七尺男儿,在魏老师面前低着头,眼泪止不住地流。魏老师如慈父般地看着他坚定地说:“孩子,你是勇敢的男子汉,你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你要好好活!活得精彩,才能让逝去的亲人安心,老师相信你……”如同在陡峭的悬崖边、在料峭的寒风里,魏老师把这位学生拉了回来,抚慰着受伤的心灵。魏老师不仅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灵魂的疗救者。 即使在严寒之际,魏建授课无一次不是讲得满头大汗,后背湿透;课下,他关注着学生的进步和懈怠、愉悦和沮丧,勤勤恳恳和沾沾自喜。他很少说教,他的爱心表达是不知不觉之间的循循善诱,所以能让学生入耳、入眼,入心。他开启了一扇扇大爱之窗,让学生发现人间是春意浓浓的美好世界! 而这些,在魏建看来都是最平凡不过的本职工作。他常说:“这些学生以后大部分人要为人师,必须要使他们感受到将心血和灵魂全部倾注给教育的那份幸福。”德不孤,必有邻,一批批栋梁之才踏着老师的足迹,继往开来。魏老师的学生里有著名学者,全国特级教师,省级市级的教学名师……这些芬芳桃李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奇斗艳。魏老师给予学生的是爱,是希望,是上进的力量。洒下爱的种子,终会生长成参天的森林,这其中饱含魏老师这样师者的无私奉献。 不断求索教书育人之“道” 魏建的成功,还在于他对教书育人之“道”的求索,主要是在探究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 魏建长期担负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行政工作,但35年来,他没有任何一个学期离开过本专科学生的讲台,并且一直在钻研讲课之“道”。他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创新理念和独创方法。这主要表现在“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讲”三个方面。关于“讲什么”,他总结出“真”“深”“新”的组合。“真”是科学性,“深”是思想性,“新”是独创性。三者是递进关系,“真”是最重要的基础;关于“怎么讲”,他归纳出“陈述用事实”、“推理靠逻辑”、“讲解借形象”、“不断设悬念”四大原则;关于“用什么讲”,他提出“四个多一些”的做法——多一些口语化的语言,多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多一些与学生的交流,多一些鲜活的材料。他经常给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的青年教师做讲座,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的这些讲课之“道”。在讲座中,魏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根据不同的内容,或激情满怀,或娓娓道来,或层层剥笋,或披肝沥胆;而台下的听众们已然浸淫于这知识的殿堂、思想的盛宴、心灵的对话,并且逐步化入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师德滑坡的严峻情势下,魏建忧心忡忡。他总是抓住一切时机呼吁,教师万不可逾越为师之“道”的底线。山东师范大学的新教师入职宣誓让他领誓,他把“决不误人子弟”写进了誓词。每次宣誓都是他带领新教师庄严承诺:“决不误人子弟”!在山东师范大学的一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魏老师发言,对老师们提出了“上练内功,下守底线”的口号。他说:“‘上练内功’是指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你的真才实学;‘下守底线’是要保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以任何理由做误人子弟的事情。” 魏建求索教学之“道”还在于他长期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持并完成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课题两项;主持山东省高等师范类中文课程体系改革,出版教材8种14本,亲自主编其中7本,300多万字。他还主编了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方面,他既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得“道”之人,又是求“道”路上的领军之人。他担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负责人后,很快又把这门课程打造成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最近他领衔的这门课程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他带出的教学团队在选修课教学改革方面再创佳绩,荣获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样板。魏建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在文学史叙述方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特别是以文学现象作为结构线索,突出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本体化和经典化。魏建的多项教学成果已被全国数十所高校采用,受到省内外师生的广泛好评,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 35年了!魏建从不间断地默默传递着真、善、美和爱的薪火。他用人性的温度、学养的厚度、人格的高度,释放着一个教师的全部能量。 为本科生授课 为研究生授课 在布达佩斯讲学 在吉林国学大讲堂讲完后与学生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