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高等院校教师-刘永红 |
发表日期:2018-02-01 |
学高谱华章 身正育桃李 ——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刘永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红二十余年刻苦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先后培养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和香港香江学者等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分别被本科生和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他的科技创新成果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伯乐奖”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深耕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余年来,为了站好三尺讲台,刘永红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许多用人单位调研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利用参加国内外会议的时间向国内专家学者取经,把获取的上述相关信息资料,以及他本人在科研中取得的新技术与理论成果及时凝练充实于讲稿中,并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其课堂效果深得学生的好评,被大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刘永红的最大心愿,一直以来他积极探讨提高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方法。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等教学研究课题,对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和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以培养高质量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探索先进培养方法为抓手,以创建高水平实践平台为支撑,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保障的“四个‘以’”的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双师与研究生三位一体,四加强与四注重的机械专业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法,即教师、工程师与研究生三位一体共同组成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团队,采取“加强学生创新团队组建,注重培养协同创新能力;加强指导团队组建,注重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作品制作,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加强科技竞赛参与,注重培养科技交流能力”的方法培养本科工程创新人才。上述创新成果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刘教授先后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本科创新人才,所指导的50余名本科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品在国家和省级等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族学生艾白布•阿不力米提,他从大二开始跟随刘永红教授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初时他仅有的是科技创新的“冲动”,无任何研究思路和方法,刘教授课余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指导艾白布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方案制定到图纸设计、零件加工制造、整机安装调试,以及技术报告撰写等环节都倾注了刘教授的大量心血,艾白布同学被培养成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等,其科技创新作品先后有9件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获奖,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和《青岛日报》等宣传报道。在刘教授的带领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3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因教学成果突出,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 潜心研究生培养,培育创新人才 20余年来,刘永红教授一直在潜心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提出“三结合四强化”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法,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他先后培养出德国洪堡学者、香港香江学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两岸四地机械学科优秀博士学论文铜奖和优秀奖获得者、中石油老部长王涛英才奖获得者一批研究生科技创新人才。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现场,只要是有工作,刘永红一定冲在前面,带领研究生等亲自动手做。博士生王飞说:“导师刘永红为了指导自己解决在博士学位论文课题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暑假冒着30多度的高温,一直在没有空调像蒸笼的实验室中带领自己连续做2个多月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解决了遇到的科技难题,开发出高能脉冲放电高速铣削新技术,将钛合金材料的加工速度由最初的210mm3/min,提升到22000mm3/min的国际领先水平。” “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和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科研态度是刘老师最让我震撼的。”师从刘永红的博士生蔡宝平说道,“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科研课题,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他的办公室经常是熄灯最晚的一个,熬通宵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在他的带领下蔡宝平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所完成的863重大项目课题“3000米深水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的研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成果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唯一的创新金奖。 “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是为了培养优秀机械工程人才,促进机械工业技术之提升与创新,面向两岸四地设立的,有机械学科研究生的诺贝尔奖之称。刘永红的博士生纪仁杰获得了此项奖励的铜奖,并获奖金20万元,博士生张彦振获得了此项奖励的优秀奖,并获奖金10万元,按规定导师与学生的奖金分配比例为3: 2,刘永红毫不犹豫全部给了学生,一方面作为对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奖励,另一方面激励今后的研究生更加刻苦钻研。纪仁杰从本科至博士毕业一直师从于刘教授,忆起其中经历说:“刘老师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科学研究的一线,创新研究成果显著,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为他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刘教授的指导下,纪仁杰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一种绝缘工程陶瓷高效电火花铣磨复合加工技术及其机床,并得到实际应用。因指导的研究生成果突出,刘教授被评为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伯乐奖”获得者等。 刻苦钻研科技难题,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一直以来刘教授在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在刻苦钻研科技难题,取得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科研成果,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已创造经济效益40余亿元。 刘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率先研制出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解决了国内外油田常用的矩形缝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等问题,其防砂有效期比矩形缝割缝筛管提高2-3倍,流阻仅为矩形缝割缝筛管的25%-50%;首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成形改性一体化加工技术,解决了国内外常用的割缝筛管激光加工方法等不能加工微细复合缝筛管以及筛管整体渗氮方法破坏管体原有机械性能等问题。该研究成果已在胜利、青海、哈萨克斯坦、苏丹等27个国内外油田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刘教授率先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导电硬脆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技术,实现了非导电硬脆材料工件大平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避免了常见的非导电材料电解电火花加工方法因使用电解液或其它导电液带来的污染环境、易锈蚀机床等问题;创新发明了非导电硬脆材料双极性指状电极电火花铣削加工新技术,实现了非导电硬脆材料复杂型腔的电火花铣削。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刘永红教授一直极为重视的工作之一,多年来他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先后走访了中原油田、冀东油田、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新疆油田、青海油田等我国的各大油田和一些国外油田,以及其他一些企业,深入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以找出其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对接点和转化方式。在他的带领下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因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刘教授被东营市授予产学研结合“特别贡献奖”。 近年来,刘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其中国外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0余篇,被20多个国家的科技工作者他引1500余次,出版英文专著3部。因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刘教授先后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给本科生上课 实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