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高等院校教师-王乙潜 |
发表日期:2018-02-01 |
教学育才 科研报国 ——记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王乙潜
王乙潜,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英国归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 王乙潜1995年于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于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3月先后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加拿大国家能源、材料及通讯研究所以及加拿大西门飞沙大学做博士后,随后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员。2008年6月举家回国加盟母校青岛大学,主要从事纳米光电材料和功能氧化物薄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从母校青岛大学起航,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7年,国外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安逸舒适的生活始终没有动摇王乙潜对祖国的思念;7年,他心里想的是尽最大可能多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学成之后归来报效自己的祖国。这一切源于一种信念: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回到我的祖国。 归国之后,王乙潜被安排在青岛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带着回到祖国大家庭的喜悦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与科研中。工作后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就科研条件来说,青岛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没有可比性,而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需要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大型仪器设备,这成为他施展才能的主要障碍。虽然青岛大学斥资近一千万人民币购置了日本的高分辨透射电镜JEOL JEM 2010F,但在他回国之初,电镜尚未安装完毕。为了尽快推进科研工作,他不惜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去北京,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借用电镜,通宵达旦地工作。他的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动了身边许多人。酷暑寒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研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在设备落后于国外的条件下,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并带出了多名优秀研究生。2015年,他先后获评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乙潜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如是说:“王乙潜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实验室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都是他自己一个人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建立起来的,遇到难题他总是积极主动地沟通解决。”王乙潜的爱人梁文双也说:“乙潜自从回到青岛大学工作,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就连吃饭都在思考问题,不是想着实验室如何建设就是想着实验该如何展开,不是想着如何作图就是想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他这么忙,休息时间不够,我看着都心疼。”从实验室的改造规划到跑市场购买建材,从搭建实验平台到购买实验仪器,从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安装调试到最终的顺利应用,他都亲力亲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天道酬勤,正是靠他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纳米材料与功能材料实验室的建设,建成一个开放式的科研服务平台,完成了办公室、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造。 一进实验室,王乙潜就焕发出炽热的激情和巨大的能量,实验、实验、再实验,反思、反思、再反思,忘我的工作使他忘记了吃饭、休息,也忘记了自己的家。当大家卸去一天的疲劳准备休息时,他依然在实验室孜孜不倦地带领研究生们做实验,为的是能够获得更可靠的实验数据。他说:“每次得到新颖的实验结果我就非常兴奋,即使周末,忙碌在实验室也是一种享受。” 王乙潜的研究生每次一说到周末还要在实验室工作,是既埋怨又感激。蔡鎔声是2011级研究生,他说:“我们的实验工作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样品制备、电镜表征和图像分析,每一部分都需要技术、精力和耐心,特别是纳米材料样品的制备和表征工作。当我们找到好的样品,获得清晰而漂亮的透射电镜照片的时候,心里会充满感激与喜悦,那种不能周末与同学聚会的遗憾,也会随着获得有趣的实验结果而烟消云散。” 就这样,王乙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出晚归,坐在实验室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伏案撰写材料,分析精美的高分辨电镜图片,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工作…… 经常会有同事和朋友问他工作强度这么大,累不累。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科研工作既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兴趣。当二者相统一时,科研就是我无怨无悔的执着。” 王乙潜的实验室到处是透射电镜样品、照片以及科研仪器。一群学生围坐在实验台前学习如何制备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整个实验室里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使用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虽然不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仅为0.24 nm,但是利用它,王乙潜课题组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实验结果,并成功地发表了多篇SCI科研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物化性能-微观结构-制备工艺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对材料的制备工艺及物化性能的研究工作更是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是对其微观结构及微观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能之间关联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尚缺少微观结构缺陷对物化性能影响的直接实验数据。王乙潜课题组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技术作为研究手段,为材料的微观结构观察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手段,为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物化性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众所周知,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正面临枯竭,能源问题成为掣肘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王乙潜开展的纳米光电材料的研究,旨在解决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新能源—太阳能的问题。他带领研究生们采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纳米光电材料,利用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镜在原子尺度上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其微观结构缺陷,进而提出消除微观结构缺陷的方法,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结合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学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等多种先进的表征手段,他系统研究了多种纳米光电材料的微观结构,阐明了其生长机理,并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物理性能进行关联,探究了影响材料物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乙潜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5篇,被SCI论文引用2460次,其中一篇SCI论文发表在纳米科学领域国际顶尖刊物《纳米快报》上,影响因子为12.186。他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外专局“千人计划” 配套引智工程项目、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引智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16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12年2月,《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生长机理及物理性能的研究》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11月,他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2015年1月,《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的研究》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此外,以王乙潜为首位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还先后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4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王乙潜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由此也获得许多荣誉。2010年1月,他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其所在团队荣立山东省委集体一等功。2011年12月,他荣获青岛市“工人先锋”荣誉称号;2012年11月,获山东省海外专业人士创新创业杰出成就奖;2012年12月,获青岛市“拔尖人才”;2016年11月,获评青岛市第二十届职业职工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12年他被聘为Physics Express国际期刊副主编,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Journal of Nanoscience和Conference Papers in Physics等国际期刊的编委,同时还担任多家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在实验之余,科技成果如何产业化一直是王乙潜思考和研究的重点。他的研究领域与国家及山东省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涉及铁电、铁磁功能材料以及纳米光电材料的研究,可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成果将对开发计算机硬盘的读写磁头、新能源及新型纳米光电材料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纳米光电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是未来我国高科技产业的重点,对山东省新材料的开发以及带动相关领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8月,经致公党青岛市委员会和青岛市委统战部推荐,王乙潜从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来到崂山区高科园管委会创业服务中心挂职锻炼,担任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通过一年的挂职锻炼,他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从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为帮助园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他先后多次到高科园青岛杰生电气有限公司、青岛高校泽普工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对接活动,以期达到“知企情、排企忧、解企难”的效果。围绕崂山区LED新能源产业园等产业载体,他积极发挥自身专长开展相关企业服务工作,以期达到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效果,一年中为企业节约资金5000余万元。 在忙碌于科研工作的同时,王乙潜还担负着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任务。由于研究生们对电镜了解甚少,他经常为研究生们补习电镜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制备电镜样品、操作电镜和分析电镜照片。当学生们遇到困难和有所疑惑的时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们讲解直至他们完全弄懂为止。 为了让学生们拓宽视野和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王乙潜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的学生李春艳、刁飞玉同学也由此获得了到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工作三个月的机会。除此之外,他对研究生们撰写的学术论文都会认真修改,尤其是英文学术论文,每篇论文都要反复修改十几遍后才会投稿。在修改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他循循善诱,一丝不苟,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每当研究生毕业答辩之前,他总是组织学生进行多次预答辩。在预答辩过程中,他不仅对答辩内容进行详细指导,而且对语言组织以及PPT的制作等提出恰当的修改意见。 王乙潜每年都超额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们眼里,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他没有一点架子,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课堂上,他习惯用双语授课,以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他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的课堂总是充满平等交流的氛围,充满激情与快乐。课下他喜欢与学生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们传递着正能量——“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目标”,“Working hard finally will get reward”,“要学会感恩父母”。他不仅给学生们传授学业上的知识,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着莘莘学子,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育人。 除了传授学业,王乙潜还注重对学生们思想上的引领,他说:“我要向我的老师们一样,去关心呵护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去引领他们实现未来人生美好的追求。”他经常鼓励他们:“趁着年轻,多想、多做、多付出才会有收获。”他以老大哥的热情关爱学生们的成长,教导他们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报效祖国。当学生们遇到经济困难时,他会慷慨解囊相助。 目前,他已培养博士毕业生1名,硕士毕业生11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0名,指导的学生均已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近5年,他指导的研究生已发表SCI论文36篇,EI论文2篇。自2010年以来,每年他指导的研究生都能获得青岛大学“光华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学术之星”等奖项。2012届硕士毕业生丁艳华的毕业论文“低维功能氧化物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2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研究成果“钙钛矿锰氧化物微观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研究”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2届硕士毕业生杜庆田的研究成果“纳米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制备、生长机理、能隙及发光性能的研究”获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3届硕士毕业生李春艳的毕业论文“二元及多元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的研究”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3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研究成果“低维功能氧化物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研究”获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4届硕士毕业生蔡鎔声的毕业论文“低维纳米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4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低维功能材料的微观结构、生长机理及物理性能的研究”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2015届硕士毕业生刁飞玉的研究成果“低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获2015年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此外,他指导的研究生丁艳华、李春艳、蔡鎔声和张明焕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称号,李春艳和张明焕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王乙潜还重视参与社会工作,现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致公党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侨联常委等。2013年,他撰写的建议《农村环境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批示。2012年12月,他荣获青岛市侨界“十大杰出人士”称号;2013年12月,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侨海情 中国梦—致公党员风采录》、《中国政协》、《青岛统一战线》、《青岛政协》、《山东省侨报》和美国《中美邮报》上刊登。政协委员岗位建功展风采的采访视频《王乙潜:教学育才 科研报国》于2015年8月13日在青岛市电视1台晚间新闻节目中播出。2015年11月,《王乙潜:赤子之心 报国情怀》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百味人生》节目中播出。2016年2月1日,《关注民生发展的科研带头人》刊登在青岛日报第二版“代表委员风采”栏目。2016年11月,获政协委员履职为民故事奖。2016年12月,获评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 2013年教师节前夕,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青岛主持召开教师、教育工作者代表座谈会,王乙潜作为青岛市唯一高校教师代表参会,并围绕加快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及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乙潜说:“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发掘好人才、培养好人才,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不辜负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