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返回
中小学教师-黎强
发表日期:2018-02-01   

以特色文化打造现代教育的品牌

  ——记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校长黎强

 

  黎强,男,1970年2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校长。自1999年2月以来担任博兴县第一小学业务校长以来,在学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引下,逐步形成了“以德强校、质量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的工作思路,以“求实、求精、求新、求真”的工作作风,以科学发展的严谨精神和率先发展的豪迈气魄,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精心描绘了素质教育的美好篇章。

  突破传统瓶颈,探求全新的管理模式

  在对传统的“三处一室”的学校管理模式产生深刻思考后,黎强同学校领导班子将学生放在学校的核心地位,打破传统观念,率先成立了“八中心、留学院”,即师资培训、教材研发、后勤服务、少儿活动等八个服务中心,其中少儿活动中心又下设少儿礼仪学院、文化学院、书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六个学院。“八中心、六学院”管理机制的变革,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是职能和观念的转变,更是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细化了义务,明确了权利,是创新管理理念质的变化。

  以德育教育为主线,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黎强在考察借鉴的基础上,融入博兴本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将整个校园布置得环境宜人,大方高雅。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干净舒适的教室,美丽、幽静的花园、小径,庄严神圣的国旗、古朴典雅的书画、亭台,都会使学生受到潜在的文化熏陶,从而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

  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设施建设,努力使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株草木言情,或是一段名人名言,或是温情的提示,或是简短的故事,校园的角角落落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走廊文化主题鲜明,让学生处处受到教育。一楼是文明礼仪主题,教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二楼是与博兴孝文化结合的中华美德教育主题,让学生弘扬孝道,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三楼是祖国大好河山系列贴图,学生在认识祖国的同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四楼祖国传统文化系列,让学生了解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班级文化生动活泼,书橱、鲜花、格言、习作、绘画,学生用自己的心和手,表达着对班级的热爱。

  为让无声的墙壁文化润物无声的润泽学生的心灵,学校组建了“百灵鸟”校园文化小导游团,小导游用标准的普通话,生动地向来客介绍校园文化。

  打造响亮的特色品牌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涵养其人文精神,滋养其广博、高雅的文化,黎强带领学校一班人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校建校起坚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贯坚持免费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目前已形成了舞蹈、绘画、书法、器乐、合唱、京剧、陶艺、经典诵读、球类、田径等60多个活动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项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小乐器进课堂、陶艺进课堂、京剧进课堂等面向全体的活动,成为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我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一大品牌。

  每年4月的“体育节”,师生共同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人人体验竞技场上的汗水与欢笑;科技教育成果丰硕,以太阳能、生物研究、航模、车模等实践活动课为基础,每月开展人人参与的创意设计大赛,多彩蜡烛、创意小台灯等都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每年都期盼5月的“科技艺术节”,因为这是他们尽情发挥和展示自己科技能力的大舞台;11月的“英语节”也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读、写、听、说融会贯通,为他们提供了丰裕的展示空间。“三大节”的开展,让学生能尽情地展示自我,真正实现了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为他们送去了自信、成功和快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作文、科技、书画作品有4000余人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多项发明曾获国家专利,并多次到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创意设计“乒乓球上楼梯”曾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播出。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效互补,新世纪超市、敬老院、革命博物馆、污水处理厂等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社会搭建了良好平台。

  在这个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全面发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拥有自信与成功的机会。

  颂国学经典,做感恩之人。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在黎强的倡导下,博兴一小自2001年起实施经典诵读工程,组建了活动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经典诗文诵读发展规划,确保了诵读工程五落实,即:时间落实、内容落实、管理落实、辅导落实、成功体验落实。出台了诵读工程考级方案,实施了五星级、学士、硕士、博士考评细则。涌现出一大批背诵大王,学校经验在省内多个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并得以推广。每学期,博兴县第一小学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我为妈妈洗一次脚”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父母的爱,在撰写活动体会的过程中,还进一步使学生形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的为人之道。“父母与儿女大换位”活动,让学生与家长换位一天,旨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不易,活动结束后,学校收到的一堆堆来自家长的感谢信和应接不暇的感谢电话,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活动的成效。“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变得懂事多了,回家就主动帮我做家务……”家长在电话里如是说。“感谢父母养育恩”主题班会,吸引了家长的参与,班主任给家长与孩子搭建交心的平台,平时家庭生活中不好意思或感觉没必要说的激情话语,在这种特殊的氛围里可以尽情倾诉。“什么都没有你重要!”当学生流淌着感动的泪水重复着母亲的这句话时,全班的孩子都哽噎了。

  抓住传统节日主题,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也是博兴一小历年来的有效做法。每年的“庆国庆”活动都有新形式,意在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切感受祖国的伟大,教育学生长大要报效国家;清明节进行大型祭奠革命烈士仪式,并请到当地老红军,为学生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让学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这两天,学校要求孩子们为妈妈分担家务,帮妈妈洗衣服、打扫卫生,为妈妈捶捶背等,教学生感恩母爱;教师节到了,办公桌上悄然出现的一束束鲜花和那充满稚气的祝福,还有学生自发排练的文艺节目,无不透露着孩子们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

  科技艺术教育妙笔生花。博兴一小始终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科技教育以科技实践活动课为活动阵地,以每年5月份的科技艺术节为展示舞台。通过各种展览、比赛,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乐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科技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在各学科加以渗透,努力做到科技与各学科的整合教学。以活动课为载体,打破年级和年龄界限,尊重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组织成立了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四驱车、叶画与标本、动植物研究、泥塑、刻瓷、多媒体制作等活动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把生活中废旧物品或小电器作为创作原料,制成了许多使用价值颇高的科技作品。在全校师生营造的良好科技氛围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科技教育成果丰硕。学校的科技展室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科技作品,有多项作品曾在国家、省、市评比中获奖。其中,保健课桌椅、多功能声光演示器、多用途耙子等获得国家专利,作品“乒乓球上楼梯”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播出,并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2008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六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四名学生获二等奖,学校获得团体金奖。2008年9月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博兴一小作为滨州市唯一的参展学校,展出了4件科技含量较高的作品。2008年11月,在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决赛中,博兴一小10名选手在太阳能车竞速、废旧物品节能抗震模型制作、太阳能喷泉接水全部项目中,顺利晋级,获得10个个人一等奖、团体金奖的好成绩,一名同学挺进全国十强,获得尚德创意奖及奖金10000元,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尚德电力总裁施正荣先生的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对第一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追踪报道。

  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助推力

  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走向成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供了动力保障。多年来,黎强同学校一班人致力于评价措施的改革,率先提出了“新三好”评价体系并逐步完善,改革了评价的过程和参与主体,即要求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评价,使评价机制更加合理、科学。这一评价体系曾在《人民日报》进行刊登,并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目前已经在全县推广实施。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学校涌现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先后有1人获得“宋庆龄基金奖”、3人获“山东省十佳”和“省明天之星”、7人获得“齐鲁小名士”等荣誉称号。每年在国家、省、市级综合能力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达千余人次。

  10年来,无论是做业务校长,还是做校长,黎强都把学校的文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汗水浇出丰收果,他在收获了尚德电力杯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获创新型校长奖、省“十五”重点课题优秀科研人员、滨州市创新校长、滨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的同时,使学校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学校也获得了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精神文明单位、省首批教学示范校等省级以上荣誉50余项。一种文化来自多年的坚持和积淀,学校文化亦是如此,黎强将在此领域不遗余力,继续奉献着、努力着,为学校实现新的飞跃而倾注更多的爱。

为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向航天英雄杨利伟赠送学生陶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