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返回
中小学教师-姜丽丽
发表日期:2018-02-01   

 矢志不渝为教育

  ——记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姜丽丽

 

  姜丽丽,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同事眼中,她是教学的行家能手,浑身透着干练,干练中透着睿智;学生眼中,她是良师,是他们终身难忘的益友。

  得到这样的赞誉,源于她对工作的无私奉献,源于她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更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矢志教改谱新篇

  20年来,姜丽丽始终以“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当作宏伟的世界去研究,你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为座右铭,致力于课改研究。

  为此,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她就苦练基本功。一方面,天天跟着老教师听课,另一方面,抓住每个学习的机会,上函授、去培训、听讲座。白天忙教学,晚上忙充电,中外教育家的闪光思想在她心中点起了盏盏明灯。

  然而,随着课讲得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熟,姜丽丽越来越感觉到那种“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语文课上,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又能讲多少呢反过来,如果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各方面思维和方法的训练,逐渐达到“自能读书、自能研究、自能作文”的境界,效果会更好!

  思索再三,姜丽丽明白了,科研是头顶的蓝天,教学是脚下的大地,只有植根于科研的教学,才能成为有源之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她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利用已学材料编“情节剧”,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打破“一言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争当“小先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搜集作文素材。经过几年的苦苦摸索和千百次的实践,她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情、疑、辩、练”教学法。

  这一教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学语文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成绩连年攀升。2003年,她成功举行了市公开课,得到了前来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并于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成果展示大会,所授观摩课《放飞想象的翅膀》获全国一等奖。她被评为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优秀教师,2006年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表彰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但是,作为学校语文学科负责人,姜丽丽不仅要做课改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了提高语文组的整体教学水平,面对年轻教师,她与他们师徒结对,对他们的发展进行周期性规划,从青年教师工作开始一直到成熟期,从多个角度手把手加以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把课备实、备细;如何把课上得有效、精彩;如何把握试题的难度系数;如何撰写论文、研究课题;如何上好公开课……几年下来,实验中学的年轻教师日益成熟,多人举行市区公开课,参加的市区优质课评选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姜丽丽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不仅局限于本学校。2009年以来,她多次在区内举办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学科教学案例”为主题的讲座;多次担任市、区优质课、教学能手等各类课堂比赛评委,并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在语文教学方向上起到引领作用。

  整合教材写华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丽丽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成熟。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她思考的问题。她清楚地意识到,“情、疑、辩、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以往“少慢差费”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实际还是学生成长,都有现实意义。但是,实际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的改良层面上。因此,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手中这本薄薄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积累智慧和财富;怎样灵活高效地整合我们身边无穷无尽的课外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成了她的奋斗目标。

  而这时,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诗意人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育”、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给姜丽丽指明了方向。凭着深钻苦研,她逐步确立了“裁剪教材,整合资源”的教学思路。即让教材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让资源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也就是“剪裁教材取舍有度”,“整合资源曲径通幽”。经过多次实践,她带领语文组教师将语文教学进行板块构建,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创设了4种新的课型,即“拈精指导”课、“摘要点拨”课、“扩展悦读”课、“诗情育人”课。

  语文课程的改革将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放了出来,他们熟知“家事国事天下事”,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把“学文”和“做人”融合在一起,既有了扎实的语文知识,又有了较高的语文能力,语文成绩连年攀升。这一教学法得到了区、市教研员的充分肯定,在全区进行推广。2010年,姜丽丽也被评为全国“十佳基础教育名师”。

  殷实的成果证明了“素质”和“升学”完全可以实现统一,也证明了姜丽丽的“裁剪教材,整合资源”教学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方式。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这样的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理论研究重笃行

  姜丽丽经常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不仅要成为一个好教书匠,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作为语文学科负责人,她刻苦钻研,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在教学教研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002年,姜丽丽参与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历经四年,成功结题,并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2006年,她主持的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正式立项,经过4年的探讨,由她执笔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该总结从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改变教师的“滔滔不绝”为“以讲导学”到改变学生的“默默聆听”为“畅所欲言”,一篇5000字的成果报告,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课题于2010年顺利结题,并在优秀课题评比中获一等奖。2007年,实验中学的省级课题“开展多元阅读,培养学生个性”课题正式立项,该课题由她负责实施。在2008年的成果展示会上,由她指导的袁晓文老师的阅读展示课及语文组的“教师集备与阅读感悟”交流,得到了市教科所翟所长及省市多位专家的一致好评。专家们感慨地说:“城阳区实验中学语文组的年轻教师成长得真快;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效果太好了!”

  多年来,姜丽丽始终在研究着、探索着。在参与全国“语文学习策略”课题的研究及 “十二五”规划课题“自主阅读与个性化研究”过程中,她带领全组教师将研究的重心指向课堂教学,并走进集体备课,着重抓研究课、搞案例教研,逐步探索出了研究课“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点评”的模式,并在全校推广,现在负责的多个国家省市课题均已成功结题。

  探索的路很苦,但苦的汗、苦的泪换来的却是肩上行囊饱满。在事业的行途中,姜丽丽一边进行科学研究,一边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所撰写的《培养作文的写作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策略》等多篇论文获国家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让情感之花绽放语文课堂》、《创造阅读教学的蓝天碧海》等多篇论文被发表。

  因为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姜丽丽先后被聘为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讲师团成员、山东省继续教育专家团队成员,并多次应邀到济南、潍坊等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真情守候铸师魂

  有位教育家说过:“优生是人人可见,人人喜爱的风景,而差生可能是深埋在不毛之地的金矿。一名优秀老师的职责是,不仅要精心呵护风景,更要当好善于发现、开采金矿的矿工!”姜丽丽牢牢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这些思想在她的教师生涯中投下了一缕缕金色霞光。

  有一个叫高卫强的学生,父母离异,因父亲车祸去世,他回到了母亲身边,以前一直在私立学校上学。第一次见面,只见他头戴鸭舌帽,身穿牛仔服,一副无所谓的表情。果然,上学没几天,他就露出了“真面目”: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基本不听,不是趴着睡觉就是歌唱,下课看着谁不顺眼就想打人……姜丽丽第一次找他谈话,他愣愣地给了一句:“我原来一直这样。”

  面对他的历史,面对他的家庭情况,姜丽丽既没有嫌弃,也没有放弃,更没有硬碰硬。针对他上课爱睡觉爱唱歌这一特点,姜丽丽送给他意大利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并允许他课堂上在实在听不进去的情况下可以拿出来看。生日到了,姜丽丽给他订了一个大大的蛋糕,中午吃饭时,全班同学一起祝他生日快乐。那天,高卫强的脸一直是红红的,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同时,小“纸条”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卫强,今天迟到,能否告诉老师为什么”

  “听说,你今天数学课上表现不错,加油啊!”

  “老师,我英语课实在听不进去怎么办”

  “看看我给你的《爱的教育》啊。”

  终于,姜丽丽唤醒了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美好愿望,她成了高卫强最信任的那个人,甚至超过妈妈。慢慢地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日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了,英语课上也能听到他朗读的声音。一个学期以后,高卫强与来时已判若两人。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姜丽丽始终以学生“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为育人目标, “善待”班里那些“特殊生”、“后进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激起他们的上进心。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姜丽丽既没有嫌弃,也没有放弃,更没有硬碰硬。而是用“假如我是孩子”的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用“假如是我孩子”的爱心去宽容他们的过失,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个生命平等的关爱,给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姜丽丽的无私换来了学生们的殷殷纯真。多年来,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班集体。她多次作为区优秀教师代表,在市、区教育系统进行巡回演讲;多次接受区电视台专访,在全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年来,姜老师始终恪守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把身心投入,醉心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十佳基础教育名师,青岛市第十一次、十二次党代表,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青岛市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青岛市优秀班主任,城阳区第五批、第七批拔尖人才,城阳区初中语文学科首席教师,城阳名师。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姜老师挚爱自己的职岗,在奉献的同时,得到了一份为人讴歌的价值。

课堂小组合作

校园诗歌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