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中小学教师-段淑君 |
发表日期:2018-02-01 |
让爱与责任成就梦想 ——记临沂市第十八中学教师段淑君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普通教师,参加工作28年以来,临沂第十八中教师段淑君一直立足教学一线,因为拥有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众多的光环,每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条件好的学校都有向她伸出橄榄枝,领导也多次想提拔重用段淑君老师,但正如段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说 的:“每天不站上讲台就感觉没有成就感。”课堂是段老师的根,教学是段老师的魂,学生是段老师生活的希望。段老师的目标是成为学生生活上、学习上、心灵上的知心和益友。她希望自己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多培养高尚的学生。她离不开课堂,离不开这些沂蒙山朴实的孩子,不忍心丢下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热爱教育、扎根沂蒙做一名普通的老区教师是她一生的追求,桃李满园是她毕生的夙愿。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段老师的努力付出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多次被授予省部级荣誉称号。 无论是在程庄乡教初中还是到罗庄镇教高中,她任班主任的班级从管理到教学成绩在当地都有很高的声誉。她的课堂改革总是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从学生到课堂,从教材到教师,全面引领,示范带动。多年来她所培养的学生有数百人升入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多次应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培训中心、省内外教学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邀请到全国各地上公开课、示范课并进行经验交流,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让她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段淑君不仅课堂教学精湛,而且科研能力极强,从教以来先后立项研究了7个省市课题,多次在省课题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个别课题影响深远,其中《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阅读实验》得到了山东省教研室的高度评价,组织了山东省17地市高中语文教研员、骨干教师教师四百多人来临沂十八中召开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经验交流观摩会,在省内外推广课题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效果。及时回味、善于总结、推进升华是段淑君老师的工作态度,段老师先后在《中国教师》、《中小学教材教学》等刊物上整理发表了相关的课题研究论文100余篇,还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主编了总字数15万字之多的高中选修配套教材《写作与修改阅读丛书》。 一枝独秀不是春,段淑君是山东省新课程培训优秀指导老师、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优秀研修组长,个人成长的同时段老师还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她注重发挥“段淑君名师工作室”群体智慧,注重教师培养,发挥带动效应,在她多年的指导与精心培养下,有1名教师成为山东省优秀教师,一名教师成为沂蒙名师,有11名教师成长为市区教学能手,15人成长为罗庄区骨干教师;她所带领的语文教研组也被临沂市人民政府授予“临沂市模范集体”称号。得益于在师生中的威望,段老师自2008年至今连续三届被推荐为临沂市人大代表,2017年还被推荐为山东省第十一届党代表。 爱农村更爱农村的学校 1989年,刚刚中师毕业的段淑君走进了一所农村中学——程庄中学。单薄的教室,单薄的学生,还有单薄的她。但正如海子诗句中所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程庄中学就是四面是绿油油的农田,学校就似海中的一艘小船,而她的生活就是带着学生扬帆出海。那黑瓦房的宿舍,那水泥板的教室,在她的眼里,比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还要辉煌,因为这里有一群可爱的农村娃。春天来了,她带着她班的学生到沂河边春游、野炊;下雪了,她和学生一起奔跑在陷泥河的两岸,喊的口号让河水都在震动。因为年轻,所以无畏。当学校缺少体育老师时,她在担任两个班语文老师、一个班的班主任有时还兼带历史课的同时还担任年级里的体育老师,她教学生打篮球、排球,教会学生传接力棒、跳山羊,师范里曾经校体队的她发挥体育特长,带领农村的孩子玩着城市里的体育。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学生的亲人去世,她亲自到学生家里安慰学生;学生家庭困难,她给学生家长打包票学费她交。追求上进的她于1993年考入了山东教育学院,她去上学的时候,学生拽着她的衣角不放松,有的学生在她上学期间,还跑到济南去看她。她说,自己当了这届学生的逃兵,在学生毕业20周年纪念聚会上,作为班主任的她,深深给这届学生鞠了一躬,眼含热泪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陪伴你们走完求学的路。1995年临沂设市建区,依托临沂城南的罗庄镇建立罗庄区,作为原来农村高中点的罗庄高级中学(2009年临沂市中学重新排名学校改称临沂第十八中学)教学任务变得更为重要,刚从省教育学院毕业的段淑君服从安排被调到这里,开始了她扎根罗庄高级中学至今的高中教学工作。 爱学生就要爱学生的一切 18岁的她站上了讲台,她个头不高,水平不高,眼睛也不自信,而学生呢,个头比她高,眼睛比她挑,神情比她傲,个性比她张扬,她还真有点胆怯。但她的老师告诉她,用爱做支点,学生就有希望;用责任做杠杆,事业就能成就辉煌! 段淑君说,格为先,学为后。好老师的标准之一就是爱学生,教学生成人。她认为,老师的爱,是学生心灵永恒的支点和动力。面对学生贫困的家庭常让她感觉力不能及,一点点的帮助会让她羞涩良久。学生中有的家庭家庭生活条件确实不好,她有时到学生宿舍,发现有的学生吃饭总是背对着她,她知道,他不想让她看到他吃的是长毛的煎饼,就得只是白开水。她也知道这些孩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她更知道,这些学生比起社会上有点钱就飞扬跋扈的某些人更值得她尊重,这些孩子虽物质贫穷但精神上很富有。面对这样的孩子,她常在家炒点咸菜炒肉或油炸花生米,放进玻璃瓶,跟孩子们说,尝尝我的手艺吧,这瓶菜我就让谁谁保管。其实这个谁就是那个没有菜吃的孩子。她的包里总是放着点好吃的水果啊巧克力啊,有时她会走到生活困难的同学身边说,我胃不好,你帮我把这个苹果解决了吧。一个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在高考临近时,她悄悄地在他的饭卡里打入生活费。她知道十七八岁的年龄,是自尊心极强的年龄,他们不需要怜悯与同情,他们需要真正的关心、交流与引领。 高考成绩下来了,不断的电话铃声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其中一个电话非常特殊:“老师,谢谢您,我语文考了125分。谢谢您给我补课,更谢谢您送我的那件衬衫。您还记得吗您说让我换洗一下身上的衬衫,可我一直没舍得穿……” 段淑君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有一天,她班有一个男学生没来上课,她来到学生的家,学生正站在院子里。家长说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外出上网彻夜不归,他们打算在家教训教训他。她看着站在一旁的学生,问他吃饭了没有,家长说,家里没他的饭。学生在旁边不停地流泪,她当时也特别难过,就好似她的家长不给她饭吃一样。她征求家长的同意,把他带到她的宿舍,给他煮了两包方便面。对于上网的事,她只字不提。在之后的教学中,她常常夸奖这个学生,想尽办法找他的优点。后来,这个在家长眼中不听话的学生考上了知名大学的本硕连读。 与学生交流谈心,常常忘记时间,也忘了自己的孩子正坐在楼下等她回家。2005年元旦,一个学生送给她一幅画,画上画着一个小男孩,无奈地坐在地上,头发长长的,眼睛大大的,旁边写着:“妈咪,你怎么还不回来”打开画的一瞬,她的内心酸楚极了,她知道,面对孩子,她愧对许多,作为母亲,事业永远是她的真爱,儿子永远是她的唯一,可面对求学求知的学生,她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28年的教学生涯让她深深理解了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她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她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爱工作就要创造性地开展 段淑君创新性地建设了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模式,让生活语文与艺术语文和谐统一。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战略方法,把人心工作做在前头,这样的课堂才是心灵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她的课堂中以攻心为上,只不过这儿的心已演变为学生的情感与创造。课堂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她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同时以大量表扬为主,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认可与鼓励,活动中不把学生当神童,只看成是普通的孩子,她能发现孩子的优点,认可孩子的想法,她说没有认可,就没有创新,一个总是批评学生的教师其实是在批评自己。 长期的课堂摸索,让段淑君的课堂有一种独特的色彩。连续两年她为山东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暑期教师培训举行公开课和交流座谈会。2011年她参加了四年一届的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面对来自全省17地市的顶尖选手,她获得了在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第一名。由于她的带头作用,18中的语文组教学观念先进,教师成长迅速,赢得了临沂市的模范集体称号,语文教师已成为山东临沂语文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甚至区域内的教师队伍成长。 2003年段淑君代3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理科复习,一个文科实验,一个文科普通班,她用三种思维方式授课,她的学生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形成语文学习习惯。她成立各个专题攻关小组,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分工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探究每一个知识点的奥秘,渐进式掌握。她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与文章鉴赏方面,有的甚至超越了老师。高考时其中一个班39人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她带的普通班的语文成绩甚至超过了个别实验班的成绩。其中考入厦门大学的一个学生,最初9月份接班时他的语文选择错一半多,到了一轮选择题就从来不错了,这个渐进的过程他自己说起来都特骄傲。28年来,她的学生中有一百余名就读于北大、人大、浙大、南开、复旦等国内名校,还有部分在国外留学,她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学生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和坚定。 爱岗位就要不停息地学习 段淑君说,教学并不是一味的讲课和谈话,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行为研究。为了当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段老师努力钻研,共完成省市各级科研课题7个,她的教育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山东省一、二等奖。为了让自己的职业走向成熟,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必须有10篇文章发表。她用2个月的时间为人教社编写15万字的教材。 多做多思,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资料,更没时间做资料,一到周六,当教师的父亲就领着她到沂河边割草或追肥。她很委屈,说既没时间做题,也没题做,父亲说,你在给树上化肥时就在心里把课后的习题再做一遍,试了试,果真管用。工作了,她利用监考时间思考了很多论文思路,这都是她后来发表的文章和省市众多课题的雏形。为了开阔视野,她硬着头皮去钻研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为了查找资料,除了学校图书室的书,她还多次跑到临沂大学图书馆借阅专业资料。她给自己规定,一月发表一篇教学论文。 在为山东、海南两省暑期教师培训上公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她翻阅了20多本资料。济南历城二中的老师评价说:“段老师的课让海南人真正见识了咱山东教师的风采。” 2010年她参加了5年一届的山东山东省特级教师评选,她把高中语文四种版本中的所有重点课文全装进脑袋,很自信地当场脱稿说完她的课堂设计,虽然参加比赛的选手有省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但她依然自信,因为她把专业书籍读透了、记熟了。她也是唯一和丈夫带着7岁儿子参加比赛的选手。参加这次活动她最大的感慨是,任何时候知识都比权势地位重要,拥有知识让人觉得有尊严。 曾经设想将来要是有玻璃大窗子曳地窗帘的房子,就十分满足了。2005年她住上了这样的房子。也曾设想自己是某个级别的优秀老师,可以风风光光,现在她不但是优秀教师,而且是全国优秀教师,比起在农村教学35年、最后以中教一级教师职称退休的父亲来说,已经是正高级教师的她很知足。但又好似不应知足。1995年她还在进修上学时,父亲就督促她写教育论文,她写了,也发表了,当然以后就发表了很多。父亲鼓励她做班主任,她做了,做得很好;她兼任三种学科,既有文学、历史又有体育,收获颇多,感慨也颇多。当她告诉父亲她为全省教师上课时,父亲说,好好上,别太虚。 她的家中有许多书,第一本书《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是父亲在她发完第一篇论文后送给她的,20多年了,这本书一直很珍惜,后来她有了很多书,所有书中,最爱读的是这一本,不单因为这是一本语文教育经典书,更因为他是父亲送给她的。教育的守望与传承,在如今孤独但依然热爱教育的父亲身上显露无疑,她拿什么送给只有中级职称的年老的父亲唯有传承。 她说,她在书店里一边翻看着名师们成长的书籍,一边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感觉自己的课堂依然单薄,自己的知识依然苍白,她的理想依然在远方,明天的课依然还没有准备好。她说,今后应该为学校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做更好的引领,为学校成为全国名校增加动力。 有人说,你到底爱了学生有多少,就要看学生给了你多少爱。28年来,她给学生创造了一方语文学习的天空,而学生却给了她整个世界。她的书桌里一直放着一块精致的老怀表,旁边的卡片上写着:老师,让这块表提醒您——别忘了回家。至今她不知道是谁送了这块怀表与这份诚恳的提醒。母亲节到了,一个个问候的短信与电话也到了。2007月,母亲因重病住院,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晚上陪护,白天上课。4月母亲去世,世上最爱她的人去了,母亲走的时候,她正从母亲家赶往上班的路上,她觉得愧对母亲。这窒息般的打击让她难以接受。 她给学生一方天空,而学生却给了她整个世界! 28年的教学经历,让段淑君从学生的姐姐成了学生的妈妈,现在的她依然以饱满的热情站在高三的讲台上,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引领学生奔向梦的大学。她的额头上写满了对教育的思考,嘴角挂满了学生的故事,她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青春远了,皱纹添了,但她教育的心依然年轻。 主持山东省高中远程研修新课程培训 在济南七中做报告 课题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