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返回
中小学教师-张光发
发表日期:2018-02-01   

 用爱心成就学生人生

  ——记莱芜市雪野镇中心中学教师张光发

 

  莱芜市雪野镇中心中学教师张光发是全国优秀教师,在这个偏远的山区一干就是22年。同来的、后来的老师,有几十人进了城或去了平原乡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心思,一心一意扑在山区教育上。

  郑板桥的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岩层。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成了张光发的座右铭。他用它来时时提醒自己,要学习竹子扎根贫瘠山岩奉献浓浓绿色的精神,为山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每个教学环节都扎扎实实做好。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先后获得区级优秀党员、市级优秀教师、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首届莱芜市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莱芜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014年9月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且连年被评为雪野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他在教育教学中的很多方法措施、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充满耐心爱心,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

  耐心和爱心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最大的支持、最好的理解和帮助。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去尝试着换位思考问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教育是一项以调动学生情感为基础的工作。张光发总是充满耐心和爱心地去理解学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爱,才让教育真正地焕发出美丽的光芒。假如对那些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冷嘲热讽,甚至恼怒之极施以拳头,只能改变他们一时的行为,却远不能收获少年心灵之树上那美丽的果实。张光发总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与学生“共情” :学生上课趴在桌子上,他可能不舒服,或者有其他隐情;学生上课时随便说话,也可能是想显示一下自己,以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对于以上这样的学生,他常常网开一面,把批评的话说得十分委婉,并为他们创造自我纠正的条件。这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十四五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年龄,具有强烈的被认可意识,同时他们都希望得到真诚的爱。这时,教师应该冷静反省自己的言行,用耐心和爱心去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感情。因此,每接过一届学生,张光发总是用正面激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明辨是非,健康成长。经过耐心地沟通和交流,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将他和学生日益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中,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培养了起来,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从而健康成长。

  在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张光发摸清情况,定时的给留守儿童以校外辅导。上学年,他发现他的授导学生——马家峪村的刘红上课表情呆滞,举止神态异常。通过家访得知:刘红的母亲生下她6个月就去世了,父亲抛下她常年在外打工,她只好与69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重男轻女,平时除了谩骂、不理睬,就是让她去干农活。她渐渐地变得不合群,对学习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对这样的女孩,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使刘红消除自我封闭心理,上课时就经常提问她,多给发言机会,课间经常和她谈心,多次给她买衣服及学习用品,并与她的爷爷交流,努力让他改变重男轻女的态度,多去关爱孩子。慢慢地,刘红同学变得开朗了,乐于与同学们交往了,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

  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表扬的。对学生的表扬又应该是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护学生的体现。张光发总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而不是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学生能积极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张老师就会满腔热情地去表扬他们。“这次考试进步了,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样的劲头,你会更优秀的!”这样的话常挂在张老师的嘴边,也总能激发许多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有一次课上,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有很多同学举手要解答这道题。他发现平时成绩平平、默默无闻的一位男同学也慢慢举起了手。这个学生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性格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张光发便让这个男生来解答这道题。这个男生小声地陈述了自己的解法,但解答得十分精彩。张老师马上带动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这个孩子的脸上立刻浮现出难得一见的羞涩和兴奋。下课后,张老师找这个同学谈心,这个同学告诉张老师自己很想学好数学,很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对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学生,张老师动情地说:“相信老师,我会帮助你的,你一定会做得更好。”从那以后,这个同学的作业交得非常及时,课堂上更是积极,张老师总是鼓励他继续努力,此后,他的成绩越来越好。

  有一个故事,张光发常常讲,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这个故事让张光发认识到: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别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热情,要全身心投入,要以欣赏的、赞美的目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课堂上情绪要多表扬,少批评尽量不批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张光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他在讲解或订正某一题时,他本想用课本上的某一定理来解答,而学生所用的方法与教材上的有所不同,但也是正确的,张老师便会对这种想法给予及时的鼓励,然后再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在教学中,他总是这样耐心地对待学生不同的想法,给他们必要的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为学生铺就成功之路

  对教材每个知识点的备课,除从教材的要求出发之外,张光发更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每次备课之后他都进行一次“换位备课”:“假如我是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怎样才能做到短时高效、事半功倍哪些同学能够顺利掌握,哪些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用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帮他们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样的思考再进行二次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力争让每位同学都做到“堂堂清”。

  课堂上,张光发总是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对相关内容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认识。他还通过当堂训练充分暴露学生在先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真实地发现问题。通过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张老师再进行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张光发创造了“四四四”分组模式,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分号,让组与组之间,每组同号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让尖子生有了竞争意识和学习的紧迫感,让后进生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学习的快乐,这种分组模式也便于在当堂训练中实施分层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节课的当堂训练题,张光发都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成三类:其一是必做题,即所有学生必须做的基本题;其二是选做题,即部分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所做的拔高题;其三是思考题,即学生在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拔尖性的题目。这三类题目由浅入深,针对不同的学生,满足不同要求的学生。

  教学成绩有时不尽如人意,问题往往出在落实上。所以,张光发在课堂上非常重视训练环节。他总是让学生通过多训练、多接触一些精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同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加以弥补。他把工作重点从优等生身上转移一部分精力到学困生身上来。关注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学困生优先板书,优先辅导学困生,而且还指定学习好的学生一对一帮助学困生。确保人人过关,对不过关的学生反复辅导,永不放弃,直到达标。

  铭记教学相长,收获人生的幸福与希望

  奉献着、学习着、快乐着、幸福着。张光发在助推孩子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希望与幸福。

  在担任班主任近6年的时间里,张光发所教的学生有42人次在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张紫峰等24名同学的征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指导的学生毛文函在全国劳技大赛中获得金奖荣誉称号;张文杰、贾可馨等4名同学被评为莱芜市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所担任班级教学成绩连年列全镇乃至于全市前茅;他送的学生刘斌、毛文函两位同学的成绩现位于莱芜一中级部前五名的好成绩。他常说,学生的进步,学生的优秀表现,就是他莫大的幸福。

  另外,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不断学习让他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其中《数学错题集的整理与妙用》在《学院新报》上发表并获一等奖,《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在全市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他主持的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顺利结题。

  “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在新教育实验蒸蒸日上的今天,张光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班级管理的座右铭。作为班主任,用爱心把学生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用耐心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是因为张光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内涵,用爱心铸就了工作的辉煌,才赢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赞扬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利用课间和学生谈心

向老教师请教

精心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