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中小学教师-宋青 |
发表日期:2018-02-01 |
潜心育人处处是净土 忘我耕耘时时在乐园 ——记临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宋青
宋青,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沂蒙名师等称号。当选为山东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从教24年以来,宋青以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送给她的“潜心育人处处是净土,忘我耕耘时时在乐园”为人生的座右铭,博采众长,大胆探索,以创新的教学理念、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熔铸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评价说:“宋青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激情、有爱心的老师,她的课堂教学非常富有活力,她的管理细腻、人本。新课改以来,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肩负重任一路歌 “国运所系、命运所托”是她对教师责任的理解。她觉得,教师敬业乐业,静心教书,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精彩绽放,打造孩子美好的未来,以此来许给国家和民族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教师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1993年,宋青被分配到临沂一中后,学校安排她教初三年级语文成绩倒数的两个班。这两个班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学生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有的老师对她说:“这样的班语文成绩早已经定型了,谁也没咒念了!”面对这个不小的挑战,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提升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定能让学生们中考考出理想成绩。那一年,她基本上都是晚上11点多才睡觉,早上4点起床,中午休息时间全泡在办公室里备课、改作业,经常忘了吃饭,有几次感觉累得几乎要晕倒。她还通过各种形式和学生谈心、交流,鼓励他们,学生也把她当成知心朋友。她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语文成绩一路飞升为年级第一。在半年后的“全国中小学生寒假作文大赛”中,她的一名学生夺得学校初中部唯一的国家级一等奖,另两个学生分别夺得国家级优秀奖和省一等奖。中考时,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满怀激动与喜悦,长舒一口气,感到天光地媚。 从此,在工作上的乐趣与成就感让她一发而不可收。24年来,她都是以这种投入的姿态一路走来,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比这更艰巨的挑战,连婚假和产假都是提前上班。 她认为,一个人当了一辈子老师而不当班主任,等于爬了一辈子山,却没有爬到山顶去看看。2000年,在学校发展的低谷期,她把四岁的孩子交给公婆,在许多人诧异的目光中,报名当了班主任。当班主任期间,她连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1年与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临沂市职业道德标兵称号;2004年,她根据自己的体会写的师德论文获得山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师德论文大赛最高奖——省级优秀奖。 后来,她担任分管德育工作的年级副主任。年级管理和任课的双重责任需要她多倍的付出,每天14个小时的高强度、异常繁重的工作占去了备课时间。所以,她晚上经常备课至深夜。她觉得,如果看不到学生们在课堂上会心的微笑,就会极度自责,感觉愧对学生。 2014年,新建的北校区启用,领导安排她到离家20多里路的北校区带领年级工作。新校区建设还在收尾阶段,条件简陋,有时停水停电。有的学生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想转走。她跟老师们说:“硬件不足,感情来补。”她带着老师们用拓荒牛的精神扎实推进工作,细腻关爱学生,营造家的氛围,凡事力求完美,以最快的速度开启了工作的良好局面。因为讲话时没有喇叭,加上不断与学生谈心,还得上课,她的嗓子整整哑了大半年。加上超工作量带课,她坚持用嘶哑的嗓音上课。因为条件简陋,家长的担心也比较多,她就加入了每一个班的家长群,对家长的问题耐心解答,积极解决。 她早出晚归,一天到晚蹲在学校,以致她住的家属院的一些老师都以为她搬走了。她说:“高一这一年,压力非常大。我老是担心工作有疏漏,一整年做梦全是工作。”她带着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社会赞誉度很高。一个学生在母亲节给宋老师写的纸条上说:“谢谢您,宋妈妈!我们拼命发芽,您却白了头发!”一位家长留言:“美丽的临沂一中,满满的爱,满满的正能量!感恩政府,感恩老师!” 家长和学生的夸赞让她满足,她也很愿意分享她对教育和教师责任的理解。她曾受邀到市委组织部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做讲座,也曾受邀到罗庄区教育局、郯城县教育局等单位做师德讲座。 春风润物细无声 她爱生如子,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关心学生的需求,学生亲切地称她“青姨”、“宋妈”,并把她深夜查宿舍晚回家、给学生买早餐的画面都画到了学校壁画上。 1994年9月,她收到一位毕业后就读中专学校的学生写给她的信。在信中,学生倾诉了家庭的贫困和种种不幸,谈到自己的消沉,流露出想退学的念头。宋老师看完信后非常着急,下班后马上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多里地,一路打听着找到学生所在的那所偏远的学校。大通铺宿舍里,灯光昏暗,那个学生正郁郁寡欢地独自坐在宿舍里。老师的到来令他吃惊,老师的鼓励让他重新振作。临走,宋老师留下了因送毕业班刚领到的60元奖金,并鼓励学生好好读书。后来,宋老师收到了那个学生的一封充满感谢信和一条他亲手织的围巾。信中,他告诉宋老师,自己已经振作起来。这让宋老师感到特别欣慰。拿着一个贫困家庭的男孩子节衣缩食买毛线亲手织的围巾,她的眼里溢满了泪水。她感觉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付出换来的太多、太多…… 她担任班主任的班,有58位农村同学,绝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其中还有几个特困生。虽然因为刚买房子,经济拮据,但她还是尽力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她经常从工资中拿出钱来买奖品,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为生病的同学买药,资助特困生,为特困生买衣、买鞋、买学习用品等。 过节时,她总是不忘滞留在学校不能回家的学生。有一年中秋节,为了使26位没能回家过节的农村孩子不感到寂寞,她提前安顿好家人,领着自己的学生去沂河边,过了一个特别的中秋节。学生们说,那夜的月光是他们见到的最美的月光。有时过节,她把学生邀请到自己家里,一起做美食。后来,中秋节不回家的学生少了,她就把不回家的学生邀请到婆婆家,和家人一起过节。她的家人总是对学生们热情接待。 做了年级主任的她,每个假期都会带着老师们到县区走访贫困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生家庭满墙的奖状和屋内简陋陈设的鲜明对比,学生父母满眼的期待和对老师的热诚、感激,对老师们都是最好的教育。 对问题学生,宋老师总是给予特殊关爱。她相信,有的花开在早春,有的花开在晚秋,我们不能对开在晚秋的花失去信心。她从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对于问题学生,她充满了耐心。有一个学生高一一入学,性格就表现得非常冷漠、偏执。新生入学第一次上语文课,宋老师提问他,他扭着头、斜着眼,答非所问地来了一句:“我不相信任何人!”宋老师非常吃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她和这名学生多次谈心后了解到,因为家庭的变故,他非常仇视父亲和继母。有一次,那个学生大休回家和家人闹了矛盾,回来后遇到宋老师,眼里充满仇恨地说:“老师,我只准备活到30岁,就与这个世界同归于尽。”老师们根据平时的观察担忧地说:“这个孩子将来如果发展不好的话,就会成为马加爵式的人物。”宋老师开导了那个孩子很长时间,一直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家的温暖。对这个让家人感到绝望的孩子,宋老师决不放弃。一次次给孩子做工作,也做家长的工作;孩子一次次反复,宋老师还是坚持。现在,这个孩子见人目光柔和,彬彬有礼,乐于助人。老师们惊讶地说:“我们怎么感觉他像换了一个人呢!” 还有一个在学校爱打群架的孩子,几次因为打架惊动了派出所。在学校里,同学见了他害怕,老师见了他发愁。宋老师带他买上礼品去儿童福利院做公益活动,培养他的爱心。那个学生在社会上的培训班学习表演专业,演得比较出色。宋老师就到他学艺的学校给他加油喝彩,让他非常感动。在年级的感恩晚会上,宋老师力排众议,把他和艺术学校同伴演出的小品搬上晚会的舞台。同学们的赞美使这个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找到了自信。后来,他苦练专业,考上了湖南大学表演系。他在给老师的信中说:“是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让我脱胎换骨。” 引来清泉育桃李 市场经济带来价值观多元化,加上社会环境的复杂、应试的压力和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等因素,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德育工作越来越富有挑战性。宋青老师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内涵。 针对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模式不适应新课程形势的现状,她积极开发德育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德育生活化实践,将实践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她受学校领导的委托制定了《临沂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主编了《沂蒙传统文化》《红色沂蒙》《礼之韵》《沂蒙名人传略》《沂蒙好风光》等系列校本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完美的校本教材,她常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稍微休息一下,接着上课。她查阅大量资料,和参与编写的老师反复切磋。其中,《沂蒙传统文化》一书编写得尤其辛苦,四易其稿方成书。 2012年5月28日,《大众日报》刊载了《一位教师的“素质教育经”》,报道了宋老师的事迹。文章中说:“这套教材大受欢迎,教师在课堂上动情地讲红嫂用奶水救伤员的故事,坐在下面的学生听得满脸是泪。宋老师说:沂蒙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就是要让这种精神在学生们心中扎根发芽,一代代传承下去。” 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实践体验、奉献社会、感悟责任”。多次带领学生去荣军医院、福利院照顾老人和孤儿,带领学生去部队慰问演出。她的学生还邀请“中国感恩母亲形象大使”刘熙宏先生共同组织感恩母亲晚会,筹款医治农村贫困的患白内障老人。孩子们专门把治疗时间安排在假期,方便探望陪护老人。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经常能看到她的学生们的身影。很多学生只要有空,就会来此擦拭碑座、打扫卫生,即便是临近高考都没有中断。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 她参考大学教程设计了职业体验课程,并与赋予学分挂钩,让学生走进社会去获得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培养感恩之心,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规划人生、自我塑造的能力。她让学生自己去联系体验单位。曾经有一位性格内向的男生去一家汽车4S店体验。他从最基础的前台整理资料开始做起,慢慢地被安排做“最高规格”的汽车销售。他内向的性格得到了很大改变,后来去了名校学习汽车制作专业。他说,一定要为中国造出最好的国产汽车。 她还带领学生进行徒步60华里的远足拉练,磨炼学生的意志。最后一个走回校园的女生中午走到南校区的时候,脚已经被磨破,袜子和肉连在一起。她把袜子脱了下来,光着脚穿着鞋,一瘸一拐地又走了30里。她说:“从小,父母就太溺爱我了,一直没有给我机会让我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这件事是我能做主的第一件事,我一定要完成它。”路上,孩子们相互扶持,相互激励,凝聚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深情,打造了团队合作精神。 宋老师感觉自己的学生身上汇聚了正气、大气、灵气与底气。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盛行的大背景下,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却不是只盯着脚尖与微尘,他们学习的动力不只是为个人谋生;他们有大气魄、大境界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将来必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民族的脊梁。 让语文满树繁花 “以文学经典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用探究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宋青对语文教学实践的理念。 她以“培养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为宗旨,组织开展了“诵读传统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系列活动。活动包括研读经典、“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等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征文、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百家讲坛、诗文朗诵会、话剧演出等。她将学生读经典的心得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组织成立了雏凤话剧社,将文学经典和选修教材经典篇目多次搬上舞台,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观众。其中,在一次专场演出中,观看晚会的所有学校领导都泪流满面。她组织成立了峥嵘报社,让学生作为文学园地。她尝试走出了一条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新课程改革相融合的经典诵读之路,改变了学生迷恋快餐式阅读,导致阅读视野狭窄,民族精神和文学素养严重贫血的现状。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在语文课堂上。她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建立开放而有力的阳光语文课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审美情趣、丰富情感和健全人格。她曾两次获得临沂市讲课比赛一等奖,两次获得临沂市教学能手称号,多次举行各级公开课。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2006年11月,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首届未来杯全国中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中,她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奖。 在教学工作中,她注意发挥自己作为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进行听课、评课和策略指导,使新教师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她培养了10多位青年骨干老师。她的一位徒弟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被人教社选为新教材培训老师,并为人教版教材录制教学示范光盘。2012年,她带领的团队获得“临沂市职业道德先锋岗”称号。 “耕耘教坛写春秋,桃李春风笑枝头。人生得意唯在此,何需散发弄扁舟”这是宋青老师对教师职业的自足。 从教24年,宋青老师深深体会到:教师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学生们的感情;拥有世界上最夺目的色彩——学生们的灿烂笑容;拥有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学生们的真诚回报。这份拥有是蓝天下最美的一道风景,这份拥有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宋青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宋青老师照顾军训晕倒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