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中小学教师-管桂梅 |
发表日期:2018-02-01 |
追逐教育梦想,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记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中心小学教师管桂梅
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中心小学教师管桂梅1994年从胶南师范毕业,带着组织的嘱托和对教育的无限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圆了儿时当教师的梦想。19年来,她一直任教高年级语文,干了10年的班主任和13年的少先队总辅导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管桂梅矢志改革,求实创新,刻苦钻研;作为一名班主任,管桂梅用一颗爱心,全方位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管桂梅积极进取,以身作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管桂梅克己奉公,以大局为重;作为一名中层干部,管桂梅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她一直用爱与信念,执着地追求教育梦想,用真诚和奉献诠释教师的神圣职责,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从而拓展教育生命的宽度,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潜心修养,师德高尚 师爱是神圣而伟大的,从教以来,管桂梅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教学生一年,想学生一生。”她始终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真爱去温暖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她努力以严父、慈母般的情怀,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友好相处,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心与心之间距离最短的桥梁。”灿烂的笑脸永远是她展示给学生的第一面,也正是这微笑,使那些自卑、落后的学生找回了自尊与自信,快乐地面对人生。 参加工作第五年,管桂梅班上有名男生,因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家教差,个性强,自由散漫,一度被同学们称为“混世魔王”,被老师们说成“无药可救”。该生的行为令管桂梅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她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管桂梅先后找他促膝谈心多少次,已经不记得了;多少次家访,也数不过来了。只要课余一有时间,她就找他谈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管桂梅摸清了他的脾气,他表面看起来很霸道很叛逆,其实很善良、很懂事。同时,她还从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长处, “爱劳动,集体荣誉感强”是该生最大的优点。班里有劳动任务,他最积极主动;干活时,他最卖力。 管桂梅经常以此为契机,抓住他热爱劳动、热爱班级的好品质对他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自信和自尊。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该生慢慢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小学毕业时,他给管桂梅写了一封信,信里有这样一段话:“管老师,我真没想到自己会变好,而变好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有了您这样的老师,在您身上我找到了失落已久的母爱,谢谢您,请允许我叫您一声——老师妈妈!我知道以后的路该怎样去走了……”那一次,管桂梅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因为她知道孩子懂事了,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学会了感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的成长进步更让人欣慰的呢管桂梅有写教育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她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每名学生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多么落后,最终是可以被教育感化的,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可以融化坚冰,关键是我们要用真心换来孩子的真情,用真心播撒爱的阳光雨露,让浓浓的师生情筑牢师生间沟通的‘心桥’。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仁者,就像那润物无声的春雨,用我特有的细腻、真诚的微笑、灼热的情怀、满腔的师爱,去滋润每名学生的心田。” 2009年,管桂梅的师德先进事迹被编录到《青岛市优秀教师风采录》第十四集一书中。2010年5月和2012年5月,她两次作为青岛市师德报告团成员之一到开发区、胶州等地进行师德先进事迹汇报演讲,深受与会人员的好评。2014年9月,第九期《青岛教育文摘》刊登了她的先进事迹。 精益求精,业务精湛 在语文教学方面,管桂梅从不对自己满足,力求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一直潜心打造“真、善、美”的语文生态课堂。她曾多次执教胶南市公开课、青岛市名师开放课;在区、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工作中,她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新路子,撰写的20余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级论文比赛中获奖;有6篇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她还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多个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和“小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得以推广。2007年12月至2010年11月3年间,她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研究课题《经典阅读与农村学校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的全过程,研究成果获青岛市三等奖;2015年11月,参与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常年在外四处奔波、打工挣钱,一年也难得回家几次,就是回家短暂的团聚也是亲热多于教育。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几乎为零。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懂得感恩,一味地接受,自私自负,以为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自己吃好的、穿好的是应该的,甚至对家长提出许多过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管桂梅知道仅仅靠讲道理、口头说教是不够的,试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利用文本渗透德育。因为她知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先写在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课文学完了,管桂梅让学生联系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亲,讲讲父母为了自己能在学校里安心读书,不辞辛劳到外地打工,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故事。那一次,很多学生说到自己的父母时眼圈都红了,抽噎着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一刻,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父爱、母爱的真挚。此时的课堂是灵动的,此时的孩子是懂事的。于是她趁热打铁,让学生把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下来,那一次,学生们真的敞开了心扉,对父母的感激、祝福、愧疚在笔端流淌。读着那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文字,管桂梅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魔力。她爱语文课堂,爱和学生们一起享受语文课堂,更爱看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慢慢成长,那种幸福感也许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 课堂上,管桂梅不仅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注重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起来。她教过的很多学生都说她的课堂是“百家讲坛”,因为她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总是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让学生涉猎书本以外的东西。因为她知道,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快乐地成长,学会学习,学会负责,并且懂得以爱去回报社会、回报生活。这不就是教育的本义吗因此,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用自己这把火去点燃学生求知、求美、求善的火把,在学生心灵荡起层层涟漪! 倾注爱心,创新工作 作为学校分管语文学科的业务干部,管桂梅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努力带动学校整个语文团队的发展。科研兴组成了学校语文组的一个共识,而教研、科研与师训一体化的道路,既减轻了教师过重的负担,又使三者有机整合,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现在他们又借助真善美生态课堂的打造,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面对刚刚踏入教坛的新教师,管桂梅总是积极指导,悉心培养,从思想上进行敬业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师德;在业务上组织他们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她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业务骨干,其中有两名教师被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两名教师获得胶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还有多位青年语文教师出示胶南市级公开课、研究课。 有梦的人生才充实。管桂梅的梦想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成才,让自己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争取做名师。她一直怀揣这个梦想前行!因为心中有梦,感觉教育不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也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为此,从毕业至今,她从未间断过读书、写作、研讨等。这让她有了更多与名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她特别崇拜斯霞、于永正、窦桂梅等语文名师,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她知道,要想提高自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而充实自己的捷径就是读书。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离不开读书,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又如何真正实现为人师表一种岗位敬畏意识在鞭策着她,努力做个读书人,只有这样,心灵之泉才不会枯竭,精神世界才不会空洞。多年来,管桂梅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我充电、自我加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高身正、为人师表,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欢迎,让社会满意。 记得杨朔在《荔枝蜜》中写道:“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工作中因为有爱,所以耕耘;因为耕耘,所以收获。管桂梅先后被评为胶南市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乡村科技人才、小学语文教学能手、 少先队工作优秀辅导员、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青岛市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今年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这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更让她感到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压力。爱无价,情永恒,为了教育的神圣职责,为了学生的发展,她会继续追逐我的教育梦想,在这片热土上耕耘、探索、追求…… 作为一名乡村骨干教师,23年来,管桂梅扎根农村,献身教育,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追逐教育的梦想,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教师! 语文课堂 家访 与青年教师进行听评课 指导教师远程研修 主持名师工作室 |